大力智能作业灯治愈短片献礼当代父母:陪伴也许会迟到,但爱永不缺席

2021-02-05 11:57     中国科教网/www.jsnewsw.cn

“是不是我听话,你就回来了?”

“我不要礼物了,你们回来就行。”

“爸爸,过年不回来了吗?”

临近春节,正值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,受疫情影响,不少在外务工人员纷纷响应号召“非必要不返乡”,就地过年,为疫情防控贡献一己之力。但当听到孩子语音的刹那,许多父母还是湿润了眼眶。继亲情微电影《致敬时代父母》之后,2月5日,大力智能作业灯聚焦这些就地过年的父母,特别制作了一支春节短片《看得见的温暖》,通过一场社会实验,揭开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面。

一场特殊的社会实验,揭开无数父母最柔软的一面

为了解“就地过年”父母与“留守在家”孩子的真实情况,大力智能作业灯采访了四个来自不同城市、不同职业的父母,以孩子发来的语音拉开序幕,通过一场特殊的人脸画像实验,呈现出家长和孩子在这个特殊的春节无法相见的思念之情,以及长期缺少陪伴导致的记忆偏差。

实验参与者分别是两个月没回家的互联网公司外派设计师、离家一整年的进城务工夫妻和四个月没回家的长途货车司机。长期与孩子分离,这些家长是否能准确无误地描绘出孩子的模样?对此,互联网公司外派设计师李龙表示,“应该没问题,我还是有画画基础的。”但当面前摆放一张白纸开始作画时,几人都不是很顺利。

李龙因为平时早出晚归,很少有机会和孩子视频聊天,记忆中都是孩子睡着的模样,进城务工夫妻张哲、李冬梅则在纠结孩子脸上痣的位置,长途货车司机刘志丰不会画画,只好委托工作人员根据他的描述进行绘制。最后工作人员用人工智能把他们的画作转化为照片。工作人员介绍,通过机器学习,即使是粗糙不完整的简笔画,也能生成逼真的人脸画像。

家长们随后来到展览区,将画作生成的画像跟孩子的近照作对比,却发现自己脑补的孩子长相和真人出现了偏差。对此,他们既愧疚又无奈。一方面,他们深谙教育的重要性,为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,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不畏艰苦;另一方面,追求事业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他们,又面临着多重压力,在陪伴孩子这一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。家长们长期和孩子处于分离状态,缺乏足够的亲子交流,加上孩子成长的速度很快,这种时差和信息差会导致双方很难保持同频共振,就会出现记忆断线。

“我也没办法呀,互联网是青春饭,离‘35岁失业’不远了,不拼啊‘卷’不过年轻人。”李龙抚摸着孩子的照片,百感交集;张哲、李冬梅这对夫妻乐观地笑道,“等明年钱攒够了,就能接孩子过来上学,如果以后(她)能留在这里,我们这辈子再苦也值了。”刘志丰更是坦言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少,也是为了多赚点钱供她读书,“以后过得能比我好,她怪我我都认了。”这广泛共鸣的背后,其实是中国一个个家庭正面临着的真实境况。

一份特殊的春节礼物,治愈每一个就地过年的父母

实验的立意并不止步于反映当代父母的不易,而是进一步表达当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。孩子需要的不是理想化的父母,而是每一个真实存在且给予他们陪伴的父母,然而受很多现实因素影响,当代父母普遍面临着事业、家庭如何更好平衡的难题。

为了向他们致敬,向每一个就地过年的父母致敬,大力智能作业灯为实验参与者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,让他们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也能感受到彼此的爱和陪伴,并通过各种暖心互动拉近彼此距离,一起度过这个特殊又温情的春节。

李龙通过大力智能作业灯和孩子互动,在孩子完成作业后为他点赞,像朋友一样沟通,为彼此加油打气;看到女儿发来的作业,坐在卡车驾驶座上的刘志丰露出欣慰的笑容;被女儿问及何时回家时,经营小店的夫妻爽朗地表示,等到春天来了……他们的笑容治愈了屏幕前的无数网友,更温暖了每一个在外工作的父母,让人们看到辛苦和压力不是家庭生活的全部,对每个不想缺席孩子成长的父母来说,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就是点亮心情的幸福,更是推动他们勇敢向前的动力和快乐源泉。

通过这个实验还可以看到,作为与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,这些年轻的父母对智能技术有着更为开放的接纳态度。当“大力智能作业灯”等科技产品给予其开启智能作业辅导和远程陪伴助手的钥匙,他们便得以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减轻了不在孩子身边的焦虑与担忧,并能更频繁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,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陪伴。

无论是上部以妈妈视角展开的影片《致敬时代父母》,还是这次聚焦因为在外务工不能经常待在孩子身边,或者因为疫情选择就地过年的父亲群体的社会实验,都可以看出,教育是一场父母和孩子的修行,需要彼此陪伴共同成长。而陪伴不只有一种方式,只要付出心力,每一种陪伴都有意义。因为有光照亮的地方,爱和温暖就一直在线。

注:文中姓名均为化名。

[责任编辑:东塍列]